top of page
流浪居所 (2017)
2017年的8月,我独自一人来到美国纽约,这个离家13500公里的地方,开始我的大学生活。即便是在曾就读于国际学校长达八年、去过的国家超过十个的前提下,我仍旧在新环境中感到不适应。当仅仅是日常生活中当地的饮食、人们的说话方式、及生活习惯就让我感到诸多不舒服与陌生时,我逐渐意识到,调整心态、适应环境的那些阻碍其实都来自于生活中极其细微的事情。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了塑造一个看似坚固的自我,我们有多习惯性地依赖于物质的世界,这份依赖的必要性又有多大。
有没有一种存在的方式是不需要建立于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食物味道、建筑风格、或用词习惯之上?有没有一种交流方式可以让一个人无障碍地在不同的文化中也能做到沟通与被理解?有没有一种形态的自我,在所有可触碰到的东西都泯灭之后仍可以存在?
带着满脑子的问题和一股直觉,我开始在这个新环境中边探索边拍照,并最终制作出了这个系列。每对照片都由两张分别于不同时间地点拍摄的照片组成。与这组作品同时完成的还有以下一小段文字:
归属感、真我、港湾,这些都是我们穷尽一生都在寻找的东西。为此,我们彷徨、追寻、挣扎,却意识不到,无论如何兜兜转转,我们其实从未离开。
倘若没有那么一个我们能永远停留的地方,倘若事事都虚无缥缈、无法保留呢?
又倘若,当我们能像候鸟一般春去秋来,当我们可以尽情歌唱直到不能,当我们能够拥抱亲吻我们爱的人而他们的爱才是唯一存在的永恒时,这所有的一切其实都不那么重要呢?
这般那般,住在漂泊中的房客们:对于这样那样的庸人自扰,我们就此打住吧。
bottom of page